炼石补天的成语故事

拼音liàn shí bǔ tiān
基本解释炼:用加热的方法使物质纯净或坚韧。古神话,相传天缺西北,女娲炼五色石补之。比喻施展才能和手段,弥补国家以及政治上的失误。
出处西汉 刘安《淮南子 览冥训》:“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,断鳌足以立四极。”
炼石补天的典故
盘古老祖宗开天辟地之后,女娲老奶奶继成皇位,她的儿女们在大地上幸福美满地生活着。然而,人类并未从此安枕无忧。
镇守冀方的水神共工,乃是水之精华所生。他对女娲坐上皇位十分不满,于是就兴风作浪,向女娲示威挑衅。
女娲娇颜大怒,出演巾帼不让须眉的好戏。她令助手——火神祝融迎战。祝融乃是天火化孕而成,与共工是死对头,彼此都容不下对方。
经过“水火不容”的殊死搏斗,“浩浩洪水奔流不息,熊熊烈火燃烧不灭”。这场烽火争斗几万年,互相损失惨巨,两败俱伤。共工大败,恼羞成怒、没处撒气的他将擎天柱——不周山撞折。在这场权利之争中,火神祝融被不周山砸灭元神;共工大伤,逃到天边隐匿起来。
不周山被触断,霎时天塌地陷,天倒下半边,出现一个大窟窿;地也陷出许多一道道大裂纹;山林烧起了大火;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;龙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。
人类面临着空前的大灾难。女娲看见她的子民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,失去生存条件,四处逃生难,痛心无比。她决心要终止这场灾难,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,解脱儿女们的灾难。于是,开始争分夺秒地炼石补天。她辛辛苦苦地四处寻找,遍涉群山,最后选择水足石多的天台山。她挑选出许多五彩缤纷的石头,把它们放在熔炉里熔化。
女娲在山上勤炼九九八十一天,炼出一块厚十二丈、宽二十四丈的五色巨石。于是依照此法,用整整四年时间,炼出三万六千五百块五色石,连同前面的那块共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。
众神仙和众将官都帮女娲补天。他们不停地补呀补呀,九天九夜过去,天空终于被补好。大地放晴,天边出现五色云霞(据说现在雨过天晴后出现的彩霞,就是当年女娲用五彩石炼成的)。女娲接着收集大量芦草,把它们烧成灰,填平地上洪水泛流的沟壑。
补好天地,天空比以前更灿烂绚丽,女娲很欣慰地微笑起来。可她还是不放心,便从东海捉来万年巨龟,斩下它的四足用作擎天柱,分别竖在大地的四角,支撑住天地的四方。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炼石补天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国中之国 | 陶菊隐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》第六章:“上海市民也因租界形成‘国中之国’,中国人民不能在自己的领土上举行爱国运动,无不恨恨不已。” |
本位主义 | 毛泽东《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》:“(六)本位主义,一切只知道为四军打算,不知道武装地方群众是红军的重要任务之一。” |
星霜屡移 | 唐 高适《为东平薛太守进王氏瑞诗表》:“星霜屡移,书奏仍阙。” |
梦幻泡影 | 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应化非真分》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、幻、泡、影,如露,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” |
香草美人 | 汉·王逸《离骚序》:“《离骚》之文,依《诗》取兴,引类譬谕,故善鸟、香草、以配忠贞,……灵修、美人,以譬于君。” |
争先恐后 | 明 屠勋《屠康僖公集 重建陡门桥记》:“匪公帑而乐施者争先恐后。” |
列风淫雨 | 南朝梁·刘勰《文心雕龙·练字》:“《尚书大传》有‘别风淮雨’,《帝王世纪》云‘列风淫雨’;‘别’、‘列’、‘淮’、‘淫’,字似潜移;‘淫’‘列’义当而不奇,‘淮’‘别’理乖而新异。 |
废书而叹 | 《史记·孟子荀卿列传》:“太史公曰:余读《孟子》书,至梁惠王问‘何以利吾国’,未尝不废书而叹也。” |
刀光剑影 | 南朝 梁 吴筠《战城南囚首》:“剑光挥夜电,马汗昼成泥。”又《边城将》:“刀含四尺影,剑抱七星文。” |
救经引足 | 荀况《荀子 仲尼》:“志不免乎奸心,行不免乎奸道,而求有君子圣人之名,辟之是犹伏而咶天,救经而引其足也。” |